《我这半辈子》再度上演,导演黄盈希望演出更多“滋味”
发布:会议活动策划公司来源:huodongk.cn发表时间:06月23日
5月9日至日,由黄盈编剧并导演的话剧《我这半辈子》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连演8场。黄盈诚邀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担任该剧文学顾问。舒济认为:“《我这半辈子》将剧作家的作品与他本人的生命经历交融在一起,是改编老舍先生作品的一条新路,也可能是未来改编经典可以走的一条路。”
《我这半辈子》是北京土生土长的黄盈作为戏剧编剧、导演,职业生涯里的第部作品。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、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,改编自老舍先生一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,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,北京底层旗人常顺纷乱跌宕的前半生历程,是当代戏剧人对一代剧作家老舍先生的一次自主性、开拓性的追寻与解读。
《我这半辈子》初创于年。年是老舍先生诞辰周年,该剧再度上演。黄盈对大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:“我希望大家演这个戏,把这个戏的滋味演出来。”在黄盈心中,这种“滋味”具体而言就是:“苦中作乐,穷困中的体面和精致,平凡人之间的英雄气概,还有人在不确定性中永远可以展露出来的善良与希望。”
在再度深读与研究老舍先生生平的过程里,黄盈重新认识与拆解了“老舍先生文学里云淡风轻的幽默跟风趣”,主动将其陌生化:“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位文豪,9岁了其实还不认字……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,当年这样一个穷苦的孩子,最终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,而且可以取得这么高的成就,创造出这么辉煌丰富的杰作,这里面可书写、可讲述的不易与机缘,是很了不得的。”因此,黄盈把老舍的名著及他的人生和创作做了一个连接,并且在这种连接里找到关于成长与生命的各种命题的解答。”
舒济与女儿王晴在年看过第一版《我这半辈子》演出后,给予了创作团队极大的肯定和启发。母女二人都表示,剧中“常顺”前往伦敦求学与工作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:“我们一般在提炼和总结老舍先生写作的时候,都会强调他是一个写北京的‘本土类作家’,还有他文字中的平民尊严、家国情怀。这些固然是非常鲜明和重要的,但当我们深入去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时才发现,最初使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关键性推动力,与他在海外生活中的艰辛和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过程是分不开的。”正因如此,《我这半辈子》最终采取了北平、伦敦双时空交错的双线叙事结构,以“双城记”的格局彼此辉映对照。
数轮演出,无论舞美设计、调度安排,还是演员阵容、角色演绎,都因时间演变、创作者成长变化、演绎者的更替发生着些微而有趣的变化,黄盈对此认为:“《我这半辈子》是一部向老舍先生致敬的作品。我们每一次排演,都是在回答‘他与我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’这道命题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,对于这道命题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。”他格外珍惜可以在每一轮演出中不断调整和改变的机会,“根据不同的演员的质感和他们与角色的结合度,去做新的调整,也让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过程里,借角色去抒发自己当下对生活的体悟。”